免费注册 帮助
 
 
 
第一对话
热点专题
财富视点
蓝网之声
航贸瞭望
展会预告
统计发布
 
操作指南
实用工具
航贸参数
通关大全
行业公告
行业知识
政策法规
实用引擎
 
说说吧
权威论评
海运论坛
海运圈子
海运博客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 |
    在线咨询  快速跳转  分类检索
 
 
 
国际海运网首页>>博频道>>详细信息
柴海涛:临港经济在对外经贸中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自从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其标志是从2001年起,世界贸易排名每年上升一个名次,至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4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国际贸易的迅猛增长,使得港口城市的作用越发突显,临港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布局,也越来越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一、临港经济在国际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从目前我国港口城市的发展布局和规划看,充分发挥海洋港口优势,建设新兴港口城市,“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成为各地发展临港经济的共同选择。通常呈现出以下共同的特点:

1、推进和实施“大港口”战略,以“大交通、大口岸、大物流、大市场”为发展理念,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建成以港口、公路、水路、铁路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一战略以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扩大港口城市容量为目标,加快港口建设,整合港口资源,统一岸线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为核心,以各具特色的企业和地方码头为补充的格局,扩大吞吐能力,扩大与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港口通航,构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群体。在进出口贸易和货物转运方面,起到地区性的交通枢纽作用。

2、依托港口,大力提升现代临港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运输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仓储业,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围绕国际贸易需求的各种服务“节点”和“窗口”,提供功能更加完备的物流平台,把港口城市建成该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3、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或制造业簇群,形成区位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利用便捷的港口运输条件,发展临港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如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产业,为港口城市工业化奠定雄厚基础。

4、积极发展临港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连接海外,拓展腹地,增强辐射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动,以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物流园区、软件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专业功能区的建设形成港区一体化的特色。

二、临港经济受益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对外贸易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未来几年的总体形势看,我国进出口贸易将继续维持增长,良好的经济贸易环境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机遇。一是世界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趋势。据IMF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3%;2006-2009年,全球经济将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世界经济年均增幅有望达到4.2%,略高于“十五”时期的经济增长幅度。

“十一五”时期,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国际贸易发展态势良好。未来5年,在国际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国际贸易总体增长趋势向好,外部市场需求增加将为中国贸易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三是国际投资趋于活跃。今后一个时期,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将继续加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力度,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在向发达国家流动的同时,也将继续加大对新兴市场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入。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印度因具备经济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潜力大等比较优势,将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四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关部门预测,“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8%左右的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将达到2.3万亿美元。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将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带动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有望达到2.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其中,到2010年出口额达到1.3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进口贸易增速预计快于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将达到16%左右,至2010年进口总额将达到1.31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将极大地扩展港口城市的发展空间。在航运、仓储、中转等传统港口服务业务方面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更多地开拓海外航线,打通内地通道;努力拥有持久稳定、货源充足的腹地,吸引物流聚散;都将成为港口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

借助进出口货物增长的契机,积极调整完善港口功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方便、快捷的进出口通道,建设国际和国内物流大市场,以港口功能多元化来带动临港产业多元化。港口城市应该立足于自身基础条件,努力做大做强有各自特点的集散市场和交割地,吸引国内进出口企业依托港口城市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业务。

三、临港经济可以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目前进出口总额中48%以上,出口的近55%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加工贸易的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出口市场面向美、日、欧和香港,进口料件来自台湾省、日本、韩国和东盟。近年来,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出现了向高端电子信息产品转移的明显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增值率,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国内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未来一段时间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要任务。“十一五”规划提出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增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给临港经济带来新机遇。这几年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围绕港口城市群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以IT技术为代表的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得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规模迅速提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三大IT产业聚集区当前主要运营模式都是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在未来国家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的同时,港口城市面向主要出口市场,利用临港优势,可以在吸引加工贸易落地生根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各地构建临海工业经济圈,以港口推进工业区的发展战略,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园区的作用,通过大力内引外联,落实项目,成龙配套,扩大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支持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到港口城市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产品深加工程度,延长加工链条,着力加大采购国产料件的比例,增强加工出口产品与国内企业的关联度,带动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以此达到港口城市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目标。

二是致力于加大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确立港口城市新型专业化园区建设的定位和方向,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外来投资在区内设立研发和分销中心,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同时注重与腹地经济的对接,形成与腹地企业配套协作的有效传导和转移机制,巩固腹地经济对临港经济的支撑作用。

三是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品牌战略”的实施,培育港口城市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通过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从增值率,扩大引进技术的“外溢”效应,注重引进、吸收、消化的再创新,从代加工的OEM,向代设计的ODM和自创品牌的OBM发展,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上述延长产业链的三个发展阶段中,还存在一些过渡阶段可以抓住,比如OLM,就是除了制造之外,可以抓住物流服务环节。电子制造业生产链条中还有EMS环节,包括了部分的设计和制造。由此提升临港加工的附加值,并逐渐向研发、物流分拨、商品展销、销售服务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四、临港经济可以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方面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十一五”规划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区域经济合作正方兴未艾。除东盟自贸区、港澳CEPA的成功实施之外,东北亚经济合作、海湾六国、上海合作组织、中澳、中智等双边或诸边的区域贸易安排,以及东南亚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加紧推进。国内区域经济方面,建立地区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市场一体化的总目标,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将为临港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近年来,这三大经济圈开始了一轮全新的整合运动,战略目标是以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来提升区域竞争力。在这轮新的资源整合过程中,港口城市具备借势而为,跨越式发展的潜力。港口城市完全可以利用各自的地缘优势,内外逢源:对外接驳国际经济合作区域,利用当前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区域贸易安排来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对内则依托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资源整合的机会努力拓展内地,创出一片新天新地。

区域经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其一,全球生产链条重新布局,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各国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比较优势,实现整个产业链成本最小化和增加值最大化,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地区之间相互开放,都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国内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单靠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对港口城市发展而言,如果不注重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为吸引外资和内地资本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其二,区域合作的辐射作用巨大,产业链促使区域经济联动,形成区域经济圈,给港口城市带来发展机遇。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经济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投入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特点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许多中心城市开始向现代服务业、金融、航运和科技研发中心方向升级,腹地城市向生产基地方向发展,沿海沿港城市则出现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的局面,从而开始形成大区域之间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从国内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京津冀都市圈正在着手进行深层次合作。从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中国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

这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新的市场要素整合,给港口城市和临港经济带来的机遇有:一是极大地扩大了城市经济容量。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二是由于区域合作带来的港口功能多元化需求,促进了临港产业多元化的形成。三是出现了以港口经济的繁荣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机会。

五、避免临港经济同质化,合作共赢形成本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体系
港口城市建设,尤其是有些区位临近的港口城市互相间的发展规划、战略定位还存在同质化现象。无庸讳言,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竞争和冲突,从而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布局、区域产业雷同的现象,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港口城市差异化入手。

一是加强政府超越竞争利益的统一规划,以提高本区域在国内外市场上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这一地区在国内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为目标,加强城市间跨行政隶属关系的经济合作协调。战略选择上,采取区域间的垂直分工模式还是水平分工模式,是以某个中心港口为核心展开“辐射吸纳型”的组织结构,还是以平等参与为主的“矩阵网络型”合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政府规划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加强各地区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扩大市场规模,做大本地区的“蛋糕”;2)发挥各自相对比较优势,鼓励进行产品的差别化竞争和合作;3)通过协议分工,共同开放市场,分享利益。

二是努力消除妨碍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规章制度和做法,例如行业准入、产品准入、就业准入、税费等差别待遇,逐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樊篱。实践证明,只有在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中,才能显示出各自的发展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的分工网络和产业配套联系。例如,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跨地区经营的市场企业主体,鼓励跨国公司在区域内进行统一布局和投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分工的合理布局。

三是加强与内地城市的协作,努力拓展腹地空间。港口城市的壮大发展关键在腹地。把握了腹地的市场资源,生成更多的运输和中转货物和贸易投资机会,从而扩大市场容量,甚至创造新的市场,形成临港经济的“腹地核心优势”。

四是改善政府管理,提高便利化程度。加强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协调地区社会经济政策,建立沟通及时,相互合作的市场管理体系,大体一致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和制度等。

最新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国际海运网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会员名: 密码: 免费注册

如果您没有注册,可以选择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广告业务 | 加盟代理 | 网站声明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资质荣誉 |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86-411-82804681 82817405
投诉电话:800 8909967-865  86-411-82804681-865
 
国际海运网 ©版权所有2003-2008 TeloonSoft Strate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证030237      点此查看备案情况